新学期伊始,同学们即将开启新的学习生活,秋季学期是蚊媒传染病、上呼吸道传染病、胃肠道传染病等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高发期。此外,还需注意预防结核病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学期要注意预防的传染病吧!
一、蚊媒传染病
1、基孔肯雅热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和登革热一样,也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。感染基孔肯雅热的患者通常会有发热、关节痛/关节炎、皮疹等临床表现。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。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,可累及多个关节,以侵犯小关节(如指关节)多见;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,可持续数天或数月。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。
主要预防措施:“防蚊”和“灭蚊”
(1)及时清理家中的积水,定期倒空花盆托盘、饮水机等容器里的积水,从源头减少蚊子孳生地;
(2)在蚊子活跃的清晨和傍晚,尽量减少户外活动,若需外出则穿长袖衣物、涂抹驱蚊剂;
(3)室内可安装纱窗、蚊帐,使用电蚊拍等物理方式防蚊;
(4)对于近期计划出境的人员,出行请及时查看旅游部门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布的旅游提醒,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流行情况,做好防护准备尤为重要。
(5)近期有过疫情发生地区旅居史的人员,如出现类似上述症状要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。
2、登革热
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通常起病突然,发热多持续2-7天,可伴有剧烈头痛、肌痛、关节痛、眶后痛,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和皮疹等,退热期可出现全身斑丘疹。我国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,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,8-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。被蚊子叮咬后,如出现发热、皮疹、肌肉疼痛、乏力等不适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主要预防措施:“防蚊”和“灭蚊”
(1)防止蚊虫叮咬。到户外活动时,要穿好长衣长裤,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;室内装防蚊纱窗;睡觉时要挂蚊帐等。
(2)及时清除蚊媒孳生地。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的积水,如花盆、水桶、轮胎等易积水容器,以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。
(3)提高自我健康意识。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,如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头痛、关节痛、肌肉痛等症状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,主动提供相关旅居史信息。
二、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头痛等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流感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,容易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引起暴发流行。
主要预防措施:
(1)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养成勤洗手、多通风的习惯。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。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建议科学佩戴口罩。
(2)接种流感疫苗。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。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~4周后就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。不同年度流感疫苗针对的流感病毒株可能会有所差异,疫苗接种后获得的免疫力会随时间衰减,为了提供更有效的保护,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。
(3)及时就医。出现流感样症状(体温≥38℃,伴有咳嗽或咽痛)后,应注意及时就医,按时用药,在密集场所佩戴口罩。
三、胃肠道传染病
1、诺如病毒感染
诺如病毒感染秋冬季高发,具有传染性强、排毒时间长、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;其传播途径多样,摄入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、或接触病例及其呕吐物都可能被感染。
主要预防措施:
(1)保持手卫生。饭前便后、加工食物前勤洗手。
(2)注意饮食饮水卫生。不喝生水,生熟食物要分开;认真清洗水果和蔬菜,正确烹饪食物,尤其是食用贝类海鲜等食物时应保证彻底煮熟。
(3)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。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。
2、霍乱
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,以发病急、传播快为特点,多发于夏秋季。主要临床症状为不伴发热的严重水样腹泻、呕吐、脱水等。
主要预防措施:
(1)保障饮用水安全。不喝生水,自来水务必烧开后饮用。对于来源不明的水,必须经过消毒或煮沸后才能使用。装水的容器也需保持清洁。
(2)注意饮食卫生。尽量不吃生、冷、凉拌的食物,食物要彻底煮熟,特别是甲鱼、虾、贝类等水产品。
(3)保持手部卫生。勤洗手,饭前便后、加工食品前要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至少洗手20秒。
(4)出现症状立即就医。一旦出现剧烈的、无痛性的水样腹泻和呕吐等典型症状,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隔离和治疗,并主动告知医生可能的接触史。
四、结核病
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。患者通过咳嗽、咳痰、打喷嚏等将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空气中,健康人吸入带菌飞沫可能被感染。结核分枝杆菌在潮湿环境可存活数月,在干燥环境能存活数月甚至数年。
结核病可发生在人体多部位,主要侵害肺部。当结核病变发生在肺部时,即称为肺结核,常见可疑症状包括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、咳痰,咯血或痰中带血;部分患者还会有午后低热、夜间盗汗、体重减轻、胸痛等表现。
主要预防措施:
1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。经常开窗通风,确保室内,尤其是教室、宿舍、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空气流通,是预防结核病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。
2、及时就医。如果出现咳嗽、咳痰超过两周,或伴有痰中带血、盗汗、午后低热、胸痛等症状,须及时到医院检查。一旦确诊,务必遵医嘱规律、全程服药,不可自行停药。
3、保护易感人群。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。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者,应配合疾控部门进行相关筛查。
4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。不随地吐痰,注意均衡饮食,加强体育锻炼,保证充足睡眠。生活用品应定期进行卫生清洁,勤晒被褥。